一、历史沿革
1959年3月26日,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给福建省委宣传部请示筹建福建海洋研究所。
1959年4月2日,中共福建省委签复:海洋研究所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分所。并由中科院的福建分院合作建立,共同领导、日常工作由厦大党委领导。
1959年8月11日福建省科委给厦大党委复函:同意海洋研究所由省科学分院同厦门大学合办。
1960年1月3日,福建海洋所海洋化学研究室成立。当时研究室成员是仅陈再生1人,刚从厦门大学化学系稀有元素专门化本科生毕业。另配一名科辅人员。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李法西副教授(当室主任)和吴瑜端讲师等指导下,开始以母机带小鸡方式而孵化而出。
1961年10月12日,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批复蔡启瑞教授为福建海洋所副所长。
1962年5月14日,经中科院批准,中科院福建分院海洋所改名为中科院华东海洋研究所。同年11月30日中科院华东分院批复同意由张玉麟、郑重、何恩典、李法西在内的七名华东海洋所所务委员会成立。
1965年12月29日国家海洋局通知:华东海洋所改名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由南海分局领导。
总之,海洋所海洋化学研究室从1959年筹备时仅陈再生一名科技人员到最鼎盛时已有100名(包括跳到所内外的人员)先后在研究工作过。厦大先后指导的专家有陈国珍、李法西、张荣坤、吴瑜端、杨孙楷、黄贤智、黄展胜、欧阳信、万桢、郑朱梓,林添明、安丽思等等。
二、选派优秀毕业生留校参加海化室筹建
1959年化学系系稀有元素专业化毕业班班长陈再生(是厦门大学“对敌斗争与生产劳动”一级积极分子、全校优秀团员、团支部)原来毕业分配时是国防部名额(实际上是代替二机部委要的搞原子材料研究,当年北京大学改五年制该专业无毕业生),为留陈再生筹建海化室工作,最后该派同专门化的欧阳文治到二机部,后来参加新疆核试验。陈再生现在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海化室的元老学术神秘书)。
1960年福建科学分院化学所下马。该所的业务骨干胡明辉转到海化室工作。胡明辉现在是“教授”。
1961年将化学系选派参加全国海洋普查结束回来的陈泽夏等四位同志转到海化室工作。陈泽夏(60届)现在是“研究员”。
自1960-63年平均每年分配2-4名化学系毕业生到海化室工作。现在,他们绝大部分都是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
三、选派专家及教师培养研究室骨干
1959年化学系由吴瑜端准备筹建海化教研室,海洋所由陈再生准备筹建海洋化学研究室。因此师生二人先后共同承担生物系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共同为海化教研室与海化研究室做科研准备。
1960年1月3日福建海洋化学研究室在化学馆举行成立大会。李法西副教授兼任化学研究室主任,陈再生为该室的学术秘书,处理日常工作。
1960-1964年化学系派出张荣坤讲师兼任海洋所海化室副主任,并派安丽思、洪章安等华侨函授部化学组的教师参加海洋所海化室科研工作人。
1961年海洋所海化室秘书陈再生兼任厦大海化教研室秘书兼班主任,指导全国首届海洋化学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并被评为当年度的“五好教师”称号。
1962年起黄奕普(海洋所海化室的助理研究员)参加海化教研室“海洋化学概论”的编写与讲课。
海化研究室的兼职正副主任李法西、张荣坤分别指导研究室海洋化学和海水分析化学两大板块的科研工作。
四、系所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
1960年12月由福建海洋所与厦门卤化厂合作进行盐卤综合利用研究,完成改进卤化厂氯化镁(Mgcl2)生产试验使其成本降低50%。KCL产量提高一倍,纯度达到95%。并从废料提取稀有元素氯化锂、氯化金等副产品。为该厂节约百万元。该项目就是由系所合作的开始,由陈再生、安丽思、洪章安等完成。
1960年由系所共同完成“九龙江水化学要素的调查研究”这是该海域的第一次水化学要素的调查。陈再生与林美丽共同完成。并提供有关部门的应用参考。(如海军、水产等)。
1961年海化与首届毕业生论文“泉州后诸海域海水对混凝土水泥的腐蚀研究”。是陈再生作为指导教师。由毕业生王隆发、顾泰和俩同学完成。并得到论文“五分”的成绩。
1962年-1965年由李法西指导海洋所海化室的庄栋法、陈泽夏、杨春瑾等同志完成的“河口硅酸盐物理化学过程”系列3篇研究。开创国内该项研究的先河,并得到国际上海洋同行专家的青睐。
1960-1965年由张荣坤指导海洋所海化室郭一飞完成“船用化学仪器”的系列研究,开创国内船用化学仪器要素测定先河。该仪器系列为“船用海水测氧仪”和“船用光电比色计”.并列入全国第一次海洋仪器会战内容。研制成功后由第二分析仪器厂生产。
1962-1965年国家下达向海洋进军,但当务之急是没有分析方法可用。全世界只有苏联的“海水分析指导”,此书应用范围仅适用于苏联海域;加拿大有一本是专家写的海水分析书,没有经过自己的验证实验。因此当上级下达此任务时。由厦大校长助理陈国珍教授为主编,组织化学系分析教研室的老教师当指导,以海洋三所化学研究室的老科研人员为骨干组成“海水分析化学”一书编委会。陈再生为编委会秘书。负责协调系、所双方的教师及研究人员。当陈国珍要求半个秘书工作量全部投入编委工作,是对海化室主任李法西因身体不佳,也要求半个秘书为他处理日常工作。于是厦门大学党委决定陈再生全面脱产,充当陈国珍、李法西教师的专职学术秘书。于是编书与研究工作在两专家的共同指导下,“海水分析化学”一书十七个项目(常量元素)的分析方法(海洋所负责该书17个分析项目中的12个项目的验证和编写任务)经过文献海选、开题报告、着手验证,推荐应用等几个环节把关,最后由陈国珍主编完成,并交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此书经过近50年来全国各地的应用,充分证明该书的质量是经过起考验。至今仍认是国内领先,世界上少有的海水分析化学指导书。
通过此书的合作,厦大化学系充分发挥专家及老教师的优势,通过承担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外、同时培养海洋所海化室一大批科研骨干。至今,从海洋所海洋化学研究室走上海洋所的正副所长有4位,海化室也成为海洋所的大室(70-80人)。
此外,系所合作的模式仍成为出科研成果,出人才的最佳模式。也因此“中国海洋化学学会”的红旗插在厦门。陈国珍、李法西两教授分别担任中国海洋化学工会第一任、第二任的理事长。王隆发、陈再生也担任该学会的秘书长。
由55届化学系毕业生陈再生教授供稿
2010年12月1日
厦门大学化学系与国家海洋局三所海化室共同合作指导的三本专著
1965年8月4日,由厦门大学陈国珍教授主编领导并由华东海洋所与厦门大学合作编著的《海水分析化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内容共18章包括海水中17个元素的分析方法与自己验证的结果,而没推荐给读者可靠的方法。化学系参加的专家有:陈国珍、张荣坤、吴瑜端、杨孙楷、黄贤智、黄展胜、黄素梅、欧阳培、万桢、郑朱梓、林缘明、许金钩、柴华丽、陈天骥、谢国勳、王尊本、陈罄娥、郭锦宝、林美丽等。
1975年化学系与海洋所合作共同承担国家《海洋调查规范》的编著制定研究。其中第三分册《海水化学要素测定》(共九个元素)的研究中,化学系杨孙楷、刘文远等多名专家参加。
1986年2月29日,由国家海洋局三所兼职教授陈国珍(原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主编的《海水痕量元素分析》一书完成。全书共32章(包括31个元素)分析方法的编著与验证论述。该书至今仍是海水分析化学中最具重量级的论著,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少有的成果。厦门大学参加的(以化学系为主)有:张荣坤、吴瑜端、杨孙楷、黄贤智、刘文远、黄素梅、万桢、郑朱梓、林缘明、苏循荣、王尊本、杨逸萍、罗颖华等等。